九寨|黄龙之行|简记


撰文、摄影:_LK_晓风残月

成都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热,并不是说5月初的成都有多么的热,而是对我这个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下午6点还30度的气温,在厦门恐怕一年也碰不到几次。刚出机场,一股热气袭来,差点没适应过来。不过还好,心情一直是愉快的!

第二天一清早,我们的车子便朝九寨沟出发了,驶出成都城,穿过几公里广袤无垠的农作物区,就到了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秦代蜀 郡太守李冰凭借自己的智慧跟魄力带领四川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跟北方的长城修建同属一个朝代,所以又有“北长城,南都江堰”之说,但是今日的长城已 经失去了她原本的效用,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默默的灌溉着整个川西平原,为四川赢得了“天府之国”的声名。车子在往前行,便到了一个羌族聚居阿坝 州,阿坝州正在修建一个大水坝,据说这个水坝修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整个川西平原的水利状况,但是一旦大坝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可能会从世界文化遗产中被除名,又是一处经济与文化的冲突。但是我想它应该不会介意的吧,都江堰静静的躺在那,跟整个川西平原,跟整个四川早已融为一体,两千多年,相濡与沫!

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民族文化跟历史全部靠一辈辈的口述传承,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信仰,那就是“白石崇拜”,建筑风格也能让人一眼就 分辨出来,羌族人有一种唯一的乐器——羌笛。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的佳句,多多少少为羌笛增添了名气。

车子进入山道后,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刚开始导游要浓墨重彩的为我们介绍开车的那位师傅了,山路只能并排两辆车子,路的右边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山走 的就是靠外的半道,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还真是让人放不下心。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原处的高山与天相连,据说蜀汉末年,魏将邓艾率兵翻越了蜀地的高山偷袭了蜀汉的后门,我想当年邓艾的士兵一定有伸手触及头上的那些云彩吧。 经过大半天的山路行程,穿过一条条的隧道,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川主寺镇,川主寺镇海拔近三千米,离九寨沟仅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相传当年李 冰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视察过这里,四川人民一直把李冰当作四川的主人,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修建了川主寺,小镇也因此得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 开。”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的气温比山下低10几度,夜里更是阴冷,盖两层被子都暖和不起来,我们不敢久留,第2天早早便出发了。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名气都在它的水上,江河湖海我也算看过很多,直至看到九寨的水的前几分钟,我还在猜想九寨的水是个什么样子的,但当我亲眼所见之后,我才感到,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就凭我在如何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原来水可以美成这样。

九寨沟因由九个藏族村寨组成而得名,整个景区占地700多平方公里,不过景区内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旅游公交,大大提高游客游玩的效率,只要不过于留连忘返,一天便可游玩下来。景区内分布大大小小几百个湖泊,但是在九寨沟,这些不叫湖,叫海!海拔最高的一个海是“长海”,海拔3000多米,它是九寨沟所 有海子的水源所在,如果把“长海”比做九寨沟的母亲海的话,那离她最近的“五彩池”应该算她最小的女儿了,跟其他大多数海子相比,“五彩池”显得有些袖珍 了,但一点都不小气,阳光照射过来的时候,由于湖地矿物质的原因,湖面就会折射出艳丽的色彩,高贵迷人。让我深深感受到水的气质的是在“犀牛海”,早晨的 时候,这里是没有风的,犀牛海犹如打磨过一般,把两旁的高山,蓝天白云,还有远处的雪峰,一起映入其中,一个完美的画面静静的定格着,这是一种足以打动所 有人的气质,公交经过这里的时候,车上瞬时传出一阵尖叫声,但是不管声音多大,那个画面还是一动不动,也许只有微风才能打动她的芳心吧。被视为九寨沟的骄 傲的还是“五花海”,从高处看“五花海”的全景,犹如一只开屏的孔雀,所以又称“孔雀海”,她的特别之处在于湖底的景色,水下躺着很多树干树支,不知道在 水里浸泡了多少年,我们仿佛隔着一层玻璃欣赏一场天然的木雕展,湖边五颜六色参差不齐的树木倒影到水中,与水里的交织在一起,呼应出了九寨沟的主题“童话 世界,人间仙境”。九寨的水不都是静的。很多海子都有自己的瀑布,九寨沟有四大瀑布,各有特色,其中珍珠滩瀑布因为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所以人气 最高,诺日郎瀑布宽达百米,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宽的瀑布,就算现在不是九寨沟的雨水季节,几个瀑布仍然颇为壮观,可以想象,当雨水丰富的时候,将是一番如何的景象了。九寨沟大大小小的海子,深的近百米,浅的只有几米而已,但是靠目测根本分辨不了深浅,水都是一样清的,水底的景色都仿佛触手可得。只要 见过九寨的水的人,保证一生难忘。

九寨沟附近也住着很多藏族的同胞,晚上我们便到了一个藏族家里做客,我们人还没坐下,青稞酒跟酥油茶已经满满的捧在我们面前,去九寨的几天,我刚好 扁桃体发炎,实在不能碰酒,藏族同胞的热情让我很是为难,之后的烤全羊我也没吃几口,真是此行的一大遗憾。只好留着下次来的时候在弥补了。藏族是一个有着 极好血统的民族,能歌善舞,普通人家的阿妹阿姐,随便找一个都可以唱出比《青藏高原》还高的音调,这我是亲耳听到的。藏族人信仰藏族佛教,崇拜班禅。藏族 家庭中,男人要负责抚养自己姐姐的儿女,而不是抚养自己的儿女,所以在藏区,几乎听不到爸爸这个词,都是舅舅。白马藏族也是藏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没有藏 族的血统,是后来规划进去的,白马藏族有很特别的婚姻方式,那就是一妻多夫,一个妻子共侍几个亲兄弟,真让我们大开“耳”界。

下一站是黄龙风景区,离九寨沟仅有几小时的车程,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从九寨沟出发,我们今天必须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进山路前,我们看到了一座“神山”,在当地,鸟儿要死之前,不管它们在哪里,都会耗尽最后一丝力气飞到这座山上来。山上有很多鸟儿的尸骨,直到今天,现代文明都还没有办法 解释这一切,当地藏民把这山视为“神山”,节日里,便五体投地的围绕“神山”行礼祈祷。这里的山路比来九寨沟前走的那段要更为险峻,山下深不见底,天上盘 旋着几只鹰,远远的,看不清是什么品种。不过我们的注意力全被远处的雪峰所吸引,雪峰夹在两座高山之间,开始只露出小小的一个头,随着我们的高度的上升, 她羞涩的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车子每上升一点,我就迫不及待的按动快门,对于我这样一个自小生活在南方,从没见过下雪的人来说,看到这 样的情景,怎能不激动呢,还没等雪峰全部显露出来,我已经拍了几十张了,心底还在暗自埋怨师傅车开的太快。等到师傅把车子停在此行的最高海拔的地方的时 候,我才知道,我错怪了他,从这里远眺雪峰,真是一个天然的角度,前面没有任何其他山遮挡你的视线,雪峰仿佛跟我们处在同一高度,整个雪峰一览无遗。一下车,每个人都在欢呼尖叫,我更是忘乎所以,这种感觉,我记得小时侯第一次看到大海时才有吧!毕竟是4000多米的海拔,几位年纪稍大的同伴没几分钟就感觉 不适,于是导游也不敢让我们逗留太久,催促我们赶紧上车,我也只能把对雪峰的向往留着日后回味 想象和实现了!

黄龙景区的入口,海拔已达3100多米,最高的景点五彩池跟黄龙寺海拔3500多米,中间没有象九寨那样的旅游公交,来回8公里的山路只能靠双脚, 欣赏景色的同时,又多了份爬山的乐趣。说是乐趣,不如说是挑战,也许会更确切些。瞧瞧两旁的行人,跟游玩九寨不同的是,不管年纪大小,手上拿的不止是饮 料,好多人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的氧气瓶,跟高原反应比起来,其实8公里山路根本也算不上什么了。没走两公里,我也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了高原反应的感觉。随着 高度的上升,胸闷头痛加剧,加之现在是黄龙的枯水期,两旁大多只有一些钙化的空池子,几乎见不到水,我也蒙升了一丝退却的心思,但是又听到从山上下来的游 客的介绍,据说最高的五彩池别有一番风景,于是我走走停停,总算坚持了下来。第一眼看到五彩池的时候,我惊呆了,想不到这山顶上还真别有洞天,暗自庆幸自 己的坚持并没有错。五彩池的水可以与九寨沟的孔雀海相媲美,不过比孔雀海的淡一些,但是更立体了,它由一层一层的钙化池组成,每个池的水都是满满的,仿佛 在也容不下一滴了。远处望去,整个池子被群山环绕,层次分明,格外显眼。要不是天气骤变,看似要下大雨,我真舍不得离开。

离开黄龙,原路返回川主寺镇,没走几分钟,便下起了大雨,车子在灰蒙蒙的山道上行驶,能见度极低。旁边的山头云雾缭绕。我们又经过雪峰了,但是我们 已经分辨不出哪部分是雪峰,哪部分是云海了。路还是这条路,景色却完全陌生。车内静悄悄的,只有车顶上的雨声跟窗外的闪电陪伴着我们告别了黄龙,告别了九 寨沟。

成都我最想去的地方便是武侯祠,小时候看三国,是从电视剧开始的。看多了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多多少少会由生些崇拜,高中的时候读三国演义,厚厚的 一本书几天啃下来,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到后来才知道,其实那只是小说,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的神奇,但是说来也奇怪,不管这类的言论听的在多, 似乎也无法改变诸葛亮在我脑子里的形象,象是已经定格了一般,我想这算是一种情节吧。于是我一直很想去武侯祠看看,很郑重地。

武侯祠离成都市中心也仅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无数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过足迹,其实武侯祠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 致,来这里的人我想大多跟我一样,都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吧。只是时间太仓促了,仓促的让我居然忘了给孔明的塑像鞠一个躬,多少显得不够恭敬了,但是在我心 里,一直是恭敬的。

几日游玩下来,有些累,但是更多的还是余尤未尽的感觉,打开相机,一个个场景重新浮现眼前,沥沥在目,但是这些都只是留在相机中的。这么美好的一次旅程,应该有更多的东西是记录在脑子里,留在心中的,这些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于是我感到,文字的记录也许比影象更加深刻,便写下了这篇简记,留给以后的自己慢慢回味。

2006.5.8 晚


0 评论: